【核心提示】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面對數量繁多的學術雜志,初入門的研究者和學生們很難判斷其質量優劣。學術出版機構必須對以上問題加以重視,在互聯網時代對傳統出版模式進行反思,電子雜志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如今,學術出版正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紙質印刷品對出版的壟斷。二是開放獲?。∣pen Access)的熱度持續升高。不過,在它們給我們帶來幫助的同時,可能也會帶來一些復雜的問題,比如傳統的紙質學術雜志正受到電子學術雜志的巨大沖擊。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面對數量繁多的學術雜志,初入門的研究者和學生們很難判斷其質量優劣。學術出版機構必須對以上問題加以重視,在互聯網時代對傳統出版模式進行反思。

紙質學術雜志要善于借鑒電子雜志的優勢
紙質雜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之前,但是和電子雜志相比,它們在印刷、儲存、發行、物流等方面顯然要花費更多預算。此外,如果在前期工作中,低估了銷售量導致雜志發行量供不應求,或是高估了銷售量導致資源浪費,都會給出版機構帶來損失。
當然,出版學術雜志的最終目的不是盈利,而是為了促進學術研究的交流和發展。但是,如果學術雜志完全不能盈利,那么學術雜志出版機構肯定也無力負擔起這筆費用。在這種背景之下,想要創立一本新的學術雜志對于出版機構來說存在著很大的風險,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大多數出版機構都愿意保留固有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術雜志,而對創建新學術雜志持消極態度。
不過,對于電子學術雜志來說,風險就不會那么大了。電子學術雜志在編輯審核過程中的花費和紙質學術雜志相差無幾,但因為無需考慮實際銷售量和發行量,也沒有紙張和印刷的費用,因此節約了很多成本。一旦電子版上傳至網絡、出版機構開放下載后,無論被下載多少次,出版機構都不需要再花錢重印,幾乎可以說是“只進不出”。此外,紙質雜志每次印刷完之后,在寄存倉庫、運輸、郵寄等環節上無一不要花費一定的資金,但電子雜志就不存在這些問題。
除了成本上的差異之外,篇幅也是電子學術雜志和紙質學術雜志的不同之處。紙質學術雜志每期的版面有限,編輯們不得不嚴格控制論文的篇數和字數——這導致有些論文要等待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才能刊發,這顯然會影響作者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術研究的及時交流。
相對來說,電子學術雜志就能避免這一問題。例如,《化學教育研究與實踐》(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這本完全電子化的季刊(沒有紙質版本),編輯和同行評審們也常常會要求作者對論文進行刪減,但卻對字數沒有特定的要求;這本雜志每一期的分量都不相同。而紙質學術雜志如果想要刊登長篇論文的話,必須減少當期的論文數量,或是將長篇論文分成幾期連載。
現在,一些紙質學術雜志開始借鑒電子學術雜志,把定于在未來發表的論文提前傳上網,同時注明將在何時何雜志發。這一創新一方面鼓勵了作者,彌補其論文不能在紙質雜志上及時刊發的遺憾,另一方面也使得作者的研究成果能夠得到及時傳播。
開放獲取學術雜志發展的一種新形式
除了電子雜志之外,開放獲取也是對傳統學術出版的一大新挑戰。
傳統的雜志出版是向讀者收費,一般來說是個人或是研究機構花錢訂閱。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很公平的,讀者的購買也是對作者以及編輯等人工作的一種尊重。絕大多數一流的學術雜志都采取這種方式——向訂閱用戶收費,而不向作者收費。
不過,如果有兩份質量相當的學術雜志擺在作者面前,一份不向他收取任何費用,但是讀者需要花錢購買才能進行閱讀;另一份向他收取一些費用,但讀者不用花錢就能讀到,并且能夠引用其觀點。以上要二選一的話,后者,也就是開放獲取,對許多學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因為這意味著他的觀點能夠被更多的人讀到,并有可能被更多的論文引用,影響力可能更大。
現在,有很多創刊歷史不久的新雜志正在采取這一方式。雖然人們對開放獲取雜志的論文質量仍然存在著一些質疑,比如有人認為,只有那些被傳統雜志拒稿的作者才會將論文再投給這些開放獲取的雜志。但是,開放獲取的推廣也是大勢所趨,在這一背景之下,訂閱數有限的紙質學術雜志的未來會受到更大沖擊。而電子學術雜志受到的沖擊則并不大,因為它們的編排方式和出版周期更為靈活,而成本只有那些傳統紙質學術雜志的三分之一。
對于雜志來說,在堅持讀者付費的傳統和作者付費的開放獲取之間,其實還有第三條路可供選擇。以《化學教育研究與實踐》為例,這份電子學術雜志不向作者收費,也不向讀者收費,所有人都能在網上免費閱讀——編輯出版的所有費用都由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教育組贊助。這為很多學術雜志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學術雜志電子化之后,成本大大降低,從而使得向所在學科的學會組織或是教育科研部門請求資金支持成為可能,一旦采取這樣的運營模式,一方面使得學者們能夠免費、快速地刊發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讀者們也能夠享受免費的學術資源,這無疑會大大促進研究成果的有效傳播和學術的進步。這種接受贊助的開放獲取模式很好地體現了互聯網的共享精神,同時也能夠保證學術雜志的水準。此外,這一模式還能降低出版機構的資金風險,科研預算資金短缺的貧困國家和地區也能共享最新的科研進展。